1998年9月27日 星期日

英語教學真的迫切嗎?-談專門性翻譯單位的可行性

李明洋

「國小生適不適宜實施英語教學」的議題已經談論了許多年了。有的人認為英語的學習是踏出國際、厚植國力的利器,且欲早學習效果愈好,因此極力推行。有的人則擔心,過多的語言恐會阻礙本土語言的習得,而且師資的不足亦是令人憂心的原因,所以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然而,不論贊成或反對,其雙方似乎都只是在「語言習得的早晚對孩子的好壞」這個論點上爭論,卻忽略了更須關切的一個議題:「英語教學真的如此迫切嗎」?

事實上,在談論這個議題之前,首先我們要確立的是,英語教學的目的何在?我想,最終的目的不外乎:透過英語教學的落實,讓國人踏入國際的舞臺,接受更多新資訊,將外國好的東西傳入國內,以達厚植國力的目標。如果真是如此,那麼「英語教學落實於國民教育」的措施就未必是迫切而必須的了。

我們不妨來做個假定。現今臺灣的國民中小學學生有四百萬人,若每一位英語老師負責教授五百個學生,那麼,國民中小學的英語教師就需要八千位教師。一位教師的薪資以每月四萬元計,一年就是四十八萬元。八千位教師就要每年卅八億四千萬元的薪資。如此鉅額的經費,成效如何呢?看看近來國小實施英語教學的狀況:不是師資缺乏、學生程度不一,就是課程編排不易、家長不滿教材等等……,在在顯示出推行英語教學的不易性。又以國中英語教學為鏡,國中推行英語教學已有數年歷史,雖然有不少學子對英語產生興趣,然而我們更關心的是,又有多少的學生終其一生懼怕甚至痛恨英語?此外,在那些對英語產生興趣的學子中,又有多少真能汲取外國的資訊,一探他國學術的境地呢?而且,外國的資訊難道僅能藉由英語這個「單一管道」獲得嗎?總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半是僅具有英語基本會話與閱讀的能力,更遑論其他語言了。而對於較高深的領域,以及國家所希冀「厚植國力的目標」則仍舊無法達到。英語教學向下延伸至國小的課程,無疑是宣佈國中英語教學的失敗!

因此,如果政府相關部門能夠成立一專門性的外文翻譯單位,專門培養專業的翻譯人員,該單位先依類別(如教育類、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等)區分,各類別下再依語系(如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拉丁語…..等)細分,分層合作,將國外的最新資訊翻譯成本國的語言,介紹給國人知曉,相信效果應是十分良好的。就人力而言,假設此一翻譯單位共區分成廿種類別,十種語系,每種語系十名人員,則約只需要二千位專業人員,較之英語教學的八千名教師來說是少之又少。就經費來說,若每名專譯人員每月的薪資收入八萬,即教師的兩倍,其每年所需的經費亦僅需十九億二千萬,足足省下實施英語教學所需一半的經費!就品質而言,這二千位人員在高專業、高收入的狀態下工作,相信必能維持高品質的狀態,迅速而大量地譯介外國的資訊。兩相比較,可知國小英語教學的效果實遠不及成立一專門性翻譯單位的成效來得可觀。

成立專門性的翻譯單位所持的另一理念,也是考量到社會的分工化。時下盛行的一個理念-「專業團隊」即是社會分工的一個縮影。如果語言翻譯的工作亦是社會上一分工的細目,則由專門性的翻譯單位負責從事翻譯的工作,不但能節省其他行業人士學習語言所需消耗的時間,而且翻譯出來的作品更是上上之選,足供各業參考。此外我們也須瞭解,有些人終其一生並不需要英語的輔助,也用不著英語,再說英語也不是外國資訊的總稱,既然如此,強迫學習英語有其必要性嗎?此點亦深植我們思考。

學習總是以興趣為要。前不久臺北縣教育局曾做過一項「想學英語」的意願調查,結果發現「覺得有興趣想學」的選項,其排名竟落在眾多選項的後面,由此可知,國小強迫性的實施英語教學終究會步上國中英語教學的後塵。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實施英語教學的不適性與不經濟性,唯有妥當地規畫外文教育,待擬訂出一更具體可行的計畫後,才可逐步地推行,而非貿然而盲目地推行英語教學。現今我們亟需落實的,是設法成立一專門性的翻譯單位,質量俱精地譯介外國的資訊,如此方是厚植國力,造福全民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