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9日 星期四

從回歸主流檢視國內的特殊教育制度

李明洋

自從國外特教界「回歸主流」理念提出之後,國內的特教界亦興起了一陣陣的旋風,高層單位呼籲特殊教育應與普通教育結合,強調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身心障礙學生應該盡可能的從高牆圍籬走出,跨入普通教室內,與普通班的學生一同上課,進而達到「正常化」的狀態,如今此風仍盛,然我心卻憂。

這些所謂「回歸主流」、「正常化」的原則,所植基的,無非是訴求特殊生與一般生應一視同仁,在相同的環境下一同學習,以避免「標記」的作用,進而幫助其日後步入社會,亦能順遂的適應生活。這些立意與想法,原無可厚非,是相當「良善」的,但是我們真的清楚、確實瞭解我們如今下的這步棋,到底是正確的嗎?畢竟教育是百年大計,一步錯,全盤輸,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必須時時自問:現在自己究竟在做些什麼?這確實是個相當嚴肅的哲學命題。

無可否認,長久以來國內的特殊教育一直是「跟」著美國在走,然而,我們卻相當清楚,美國的特殊教育又是「追」著歐洲在走,我們對美國的特教瞭解多少?對歐洲的特教又知道多少?即便二者都不甚明瞭,對我們自己國內的教育生態總不能也「盲」無頭緒吧?但事實總是殘酷的,試想,即使是特教發展「先於」我國的美國,也是移植歐洲的制度而不能保證其所走的就是對的,又何況是跟在後頭的臺灣。

一種理念的提出,多是映著時代的脈動產生。正常化原則之所以發韌於歐洲,自因應其國情之需要,經過該地各方的反思、檢討、改進,孕育而出,亦即此一思想架構有其國情做後盾。反觀國內,兩者間的差異多大?當我們隨著歐美高唱「回歸主流」的同時,我們到底是主唱者,是伴唱,還不過是個合音天使?我們到底瞭解自己在做些什麼嗎?

現今國內特教界強調「回歸主流」,將安置程度往上拉升,亦即要求特殊班的學生全時段或部分時段回到普通班上課,特殊學校的學生,程度較高的儘量就讀特殊班,至於一些養護機構內的可教育性學生則鼓勵安置於特殊學校,希望透過這些「撕去標記」的方式,及早達到「正常化」的目標。不過,我們必須冷靜的思考,究竟我們真的是順利的撕去特殊生身上的標記呢?還只不過是在標記上粉上一層遮掩的顏料呢?換句話說,當我們倡導回歸主流的時候,我們普通班教師在特教領域上的專業素養是否足夠?在我們特殊生回到普通班教室上課的同時,班上的學生是否已經有心理準備,願意「正常」的接受他們的同學?又,屆時這群接受過正常教育洗禮的特殊生步出校園的時候,社會上的正常人又有幾個能「一視同仁」的看待他們?我們所能想見的,無非是這種為標記作用粉飾上的一層薄如蛋殼的美意,終究在現實生活殘酷的剝蝕、瓦解下,逐漸露出了原貌。

如前所述,回歸主流就國外某些國家(如北歐、法國等特教先進國)而言是一種趨勢,此乃基於其國內特教發展的需要,這是歷史演進的現象。反觀臺灣,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的環境,似乎尚未準備就緒,因為有太多的限制橫在這條通往正常化目標的路上:我們的國人對特教的素養、對身心障礙者的看法尚未成熟,仍舊停留在歧視、懼怕的心理狀態,表現出污衊、訕笑、辱罵的各種行為所在多有;社會福利的落實未臻完善,身障者沿街討食的情形屢見不鮮、殘障者足不出戶、失業無法自立者,比比皆是;專業團隊的組合未能整體通盤的落實、障礙充斥著行的世界;即便連站在最前端的學校教育,教師與學生往往也無法誠心地接納這些身障的朋友,並且提供特殊的協助......反此種種,不過是冰山上的一角-回歸主流制度,照目前國內特教生態的條件,似乎不宜躁進。

較合宜的作法應該是,在一切障礙橫阻均已降到最低的程度,不論是所謂「正常」的一方或是「特殊」的一方,不論在軟體或硬體上,都有相當的準備,諸多相關的條件均已準備就緒時,方是執行「正常化原則」的最好時機。也就是說,就現今的現象,「特殊」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特殊教育學校的向上延伸仍有其「時代」的使命性,而此一使命正是銜接「特殊」與「正常」的過渡橋樑。就特殊教育而言,不妨往上設立特殊性質的學府,如在現行的特教學校中增設大學部,或成立專門性的特教大學等等。就普通教育而言,普通班的教師應充實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能、普通班的學生亦需教導其同理心。就家庭教育而言,相關單位應如何提供身障家庭適時而具體的協助。就社會教育而言,政府相關部門亦需擬定對策,教育社會上的民眾尊重身心障礙人士。就社會福利而言,有關當局宜通盤、全面的檢討現行諸多政策的利弊,徹底要求與改進無障礙設施的建立、殘障人士的就業轉銜、殘障津貼審查程序的和理性以及額度的提高,以及促成醫療、教育、家庭等多方整合工作的落實。至少,當這些措施都已到達了一定的水準,然後,我們方能稍微寬心地來談正常化原則的落實與否,也才能問心無愧地實行正常化的措施。

今年(二○○○年)六月,我班上的學生即將步出校園,然而,就在這驪歌高奏、木麻黃飄落的時刻,我的心中吹起了一陣秋風,-他們的未來何去何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