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庸俗的學術

李明洋

一、大專校院的期末考

這兩個月,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以下簡稱QS)和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以下簡稱泰晤士報)陸續發布了2012年的世界大學排名。按照往例,國內媒體再度將這些消息登上教育新聞的頭版大做文章,而臺大、清大和交大等幾所看版大學的排名也被攤在大眾的眼前比較一番,而且無論排名如何,這幾所大學的主事者都必須在螢幕面前發表感言,而教育部長也一定要根據結果做個講評[1]。每年的這個時候,彷彿就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期末考一般,似乎我國大專校院的辦學績效都得受到這幾個國外機構的檢核,似乎這幾個機構的排名乃維繫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成敗,一時之間,實在讓人分不清楚,到底臺、清、交等大專校院是隸屬於中華民國,還是隸屬於英美強權,到底咱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是受中華民國教育部的管轄,還是應該受到國外媒體的評鑑?

二、各種標準等同沒有標準

這幾年,主政者無時無刻不把"追求卓越"掛在嘴邊,從事基礎教育的要追求卓越,從事高等教育的當然就更要追求卓越,而大學排名就是用來檢視咱們國家高等教育是否卓越的重要指標,也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在世界大學的排行榜上追求好的名次,如此才能顯示出政府宣示卓越的用心良苦。即以臺、清、交這3所指標性大學,這幾年在世界大學的排名做說明(如表1):

表1 臺、清、交3所大學近三年世界大學排名[2],[3]










由表1所呈現的資料可知,臺大、清大和交大3所大學三年來的世界排名,就臺大而言,在泰晤士報的排名由2010年的115名退至2011年的154名,然後2012年又進到134名,QS的排名則是從2010年的94名進到2011年的87名,以及2012年的80名;就交大而言,在泰晤士報的排名由2010年的181名退至2011年的226-250名,以及2012年的251-275名,但QS的排名則一路從2010年的327名進到2011年的306名,以及2012年的238名。

由臺大和交大的排名變化情形可知,其實不同的單位所做的統計結果落差很大,尤其從交大的結果可以清楚看到,從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間,該校在泰晤士報的排名是逐年倒退,但在QS的排名卻是逐年前進,兩者的結果可說是南轅北轍,由此可見,這些號稱國際權威的統計結果根本沒什麼一致性可言,所以只當參考即可,不必太在意,否則若硬要把各種標準當做標準來看,那其實最後的結果就等於是沒有標準!

三、國內大學的宣傳伎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各種標準的調查結果差異極大,所以國內不少大學的主事者就會耍些小伎倆,盡撿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來做宣傳,例如表1中,清大在2010年的泰晤士報評比為107名,為當年度臺灣排名最佳,所以該校不僅在網頁上大書特書,還將泰晤士報的評比標準吹捧了一番[4];結果隔年,清大在泰晤士報的排名下滑至200名後,甚至連QS的排名也倒退,於是該校就改採QS的亞洲大學排名,宣稱該校的排名為亞洲地區的31名,尚比2010年的34名進步3名[5];沒想到今年(2012)泰晤士報的排名再度倒退,但因QS排名較2011年和2010年佳,於是該校採用QS的排名,不僅在網頁上公佈該項調查的排名,甚至還拿對岸的ARWU排名背書,但對泰晤士報的調查則隻字未提[6]。唯記者訪問時,該校主事者還表示,"排名僅能作參考,校務發展不可能每年都跟著名次起舞"[7]。若果真不在意,不願與彼等排名起舞,那麼兩年前又為何在網頁上將該調查大肆吹唪,並且每年在網頁上刊登該校排名,而且還只挑對自己有利的數據呢?實在是說不通!

四、一場不公平的競賽

由上所述可知,泰晤士報以及QS的結果落差極大,所以不論用哪一種當評審標準,都可能得到天差地遠的結果(就像交大和清大的例子),若如此,又何必硬要牽強的拿人家的標準套用在自己身上呢?眾所皆知,泰晤士報和QS均隸屬於英語系國家的業者,而彼等訂定出的標準主要也是針對英語系國家,所以這兩項標準的排名自然都對英語系國家有利。不說別的,就拿語言來說好了,非英語系國家的學者如果要投稿到國外的期刊,那麼除了做研究外,還得花很大的功夫在英文的書寫上,不論是文法的正確性、語句的潤飾,還是語意的表達,都得要字字斟酌,有些還得先寫成中文,然後再翻成英文,甚至還要花錢請翻譯社代勞,十分辛苦;但反觀美英學者寫論文就跟我國學者寫中文論文一樣,根本沒有轉譯的問題,所以大可節省許多時間在研究上,不僅論文寫作的速度比非英語系的學者快,而且產量更是非英語系學者的數倍,所以若硬要採用英語系國家所訂定的標準,我們光是語言上的隔閡就已經吃了很大的悶虧,還有什麼好比的?如果今天反過來,由我們自己訂一套標準,讓老美用中文寫論文,不用想也知道,他們的產量鐵定比我們少,不是嗎?所以明明就知道是一場不公平的競賽,為何咱們大專校院的主事者和教育官員還硬是要蠻幹呢?

在"知識通訊評論"一篇名為"SSCI為何能繼續壟斷?"的文章中,作者認為現今臺灣學術界仍崇尚將文章刊登於SSCI、SCI等期刊上,乃至於將其視為指標進而構成的大學排名,主要原因有如下3點[8]:

1.臺灣學術界的殖民地心態不散:由於許多高等教育的學者教授多為美英留學歸國者,因此在從事學術工作時仍將美英的方式套用在國內,殊不知國情不同,地理條件不同,民族性不同...,卻仍舊奉美英的作法為圭臬,盡做一些與本土議題不相干的研究,並以能刊上美英期刊而沾沾自喜,實則淪為美英學術的被殖民者。

2.既得利益尾大不掉:國內許多學門的主導者亦多半由英美留學者所領導,手上握有許多資源,加之近年來國內評鑑風氣日盛,各校無不絞盡腦汁催逼教師產出SSCI、SCI等報告,所以如何捨得放下手中的利益呢?

3.囚徒困境的心理制約:正因這些既得利益者不願正視本土性的議題,不願解決本土性的問題(因彼等研究無法登上SCI、SSCI期刊),盡做一些巴結英美學術的研究,而使得格局愈縮愈小,到最後只能拾人牙慧而無所創建。

如果真是因為上述原因,而使得既得利益者明知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賽,卻又硬要參與,然後即便一路苦追卻仍落後於人,最後還在那裡捶胸頓足,這如不是在演戲,就是腦袋真的出了問題,想想,國人還能寄望高等教育什麼呢?

五、庸俗的學術

筆者認為追求卓越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見得非得透過由上而下的操控,才能達到卓越的境界(這是後話)。然而,如果大專校院的主事者以及教育主管當局不認為人性有追求自我實現的潛能,仍舊認為一定要透過評鑑才能確保品質卓越,所以非得採用一個公平客觀的標準,以評審高等教育的辦學績效,那麼大可按照國情設計出適合的評比工具(雖然筆者對於這種硬要評鑑的手法極為反感),而不該採用英語系國家訂定的標準,隨之起舞。而在採用人家的標準後,當結果符合己意時,就大為吹捧,不如己意時,就僅做參考,這種作法豈不是和電視臺為了拉抬某節目的聲勢,故只取有利的收視率宣傳的炒作手法雷同嗎?這種把學術當成節目在經營的思維,實在是庸俗之至。

參考資料

[1]中央社(2012/10/04): 蔣偉寧:檢討頂尖大學經費分配。

[2]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Website address: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

[3]QS TOPUNIVERSITIES. Website address: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0.

[4]清大秘書處(2010/09/21): 2010年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清華第107名 居臺灣之首。網址: http://www.nthu.edu.tw/newsphoto/99news/hotnews-990921.php.

[5]清大秘書處(2011/05/24): 2011年QS亞洲大學排名清華排名再度上升。網址: http://www.nthu.edu.tw/newsphoto/100news/hotnews-1000524.php.

[6]清大秘書處(2012/09/19): 2012年QS及ARWU世界大學排名清華持續進步。網址: http://www.nthu.edu.tw/newsphoto/101news/hotnews-1010919.php.

[7]大紀元(2012/10/04): 重聲望評比 台清大:平常心看待。

[8]知識通訊評論(2011/08/01): SSCI為何能繼續壟斷?網址: http://k-review.com.tw/2011/08/01/1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