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設備為中心?

Anthony Cody原作

李明洋重點摘譯、改寫*

Living in Dialogue / 2014-10-21

原文網址: http://www.livingindialogue.com/classroom-future-student-centered-device-centered/

重點摘譯:

當我們的學校體系急於擁抱共同核心州立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以及由該標準所衍生的透過電腦進行學習的系統時,一個根本的問題浮現出來了。那就是數位設備即將成為課堂活動的重心,並且主導我們授課與學習的方式嗎?又,這種模式究竟對學生有何助益呢?

就在今年3月,Bill Gates說明了共同核心州立標準的優點,他說:"如果你有50種不同的插頭,那麼插座可能不敷使用,而且會變得非常昂貴,但是如果我們把插頭的規格標準化,那麼各家公司就可以設計出(插頭規格均相同又)各具創意的電器,於是競爭隨即而來,價格也會更加優惠。"

在課堂上,這些所謂的電器就是目前積極傾銷(給教育單位)的平板電腦及其他數位設備。而對於此種以數位設備為課堂中心的作法,Gate認為係一種個別化的教學模式。根據他在去年的說法,他認為以前教師沒有這些設備。由於各州間及各學區間的標準零散,使得創新者很難設計出具有廣大市場的設備。共同核心標準將有助於改善這個現象。

不久的將來,學生將在課堂上透過電腦設備從事驚人的互動,這就是教師所謂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此種方法乃是將以往學生在課堂學習,然後將所學帶回家裡應用的模式,轉換成在家裡透過影片學習,然後將所學帶到學校,在教師的協助下進行應用。

當學生透過影片學習,他們可以按照自己所需的時間和速度進行。他們可以暫停影片,重看,或也可以只是重聽一遍。然後,學生就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回答問題。教師也可以透過螢幕立即發現哪些學生做對了,以及哪些學生發生問題,及時予以介入。如果學生已經熟練(該部分教材),就可以繼續下一個部分。這和以往全班必須經過考試後,不管得到的分數是A或D,才可以一起進行下一個主題的作法非常不一樣。

根據Gate資助下的inBloom計畫執行長Iwan Streichenberger的說法:"我們的目的在於排除課堂上各種科技產品規格不合的問題。...如果沒有整合(plumbing),就不能使用這些數位設備。"

就inBloom計畫來說,所謂的"整合"就是把所有設備的數據蒐集起來,並且提供給所有設備的製造商使用的一套系統。我們的教室正在進行重新配線,以及進行標準化的工作,讓這些數量眾多的設備得以將教育轉型。

這些設備看起來像什麼?這些轉型又意味著什麼呢?

三月份,我參加了由西南偏南公司(South by Southwest, SXSW)舉辦的"西南偏南教育創新大會(SXSWedu)",會中Rupert Murdoch發表了一款專用於課堂上的擴充式平板電腦(Amplify tablet),內附完整的數位學習助理(e-Learning Aids, ELA)、數學和科學課程。設計者宣稱,該系統的數位圖書資料庫擁有300多本電子書、教學遊戲、即時工具及課堂評量,旨在協助學生重複閱讀及練習3次以上,並且幫助教師給予(學生)3次以上有意義的回饋。當學生進行讀寫時,系統就會追蹤,如果學生拼錯字,系統就會重新出題,因此教師可以藉此監控學生的操作情形。

此外,Microsoft也和Pearson合作,採用Windows 8作業系統的觸控技術,研發出所謂的"共同核心系統課程(Common Core System of Courses)。"根據Microsoft旗下U.S Education副總裁Margo Day的說法,她認為個別化的學習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非常值得及理想的目標,Windows8的Office 365配合上Pearson的設備,使得互動學習與個別化學習環境的塑造向前邁進。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這些設備幾乎成為學生和教師,甚至是學生和學生之間,每個學習互動的媒介物。教師透過這些設備出作業給學生做,學生則是經由這些設備相互分享,接受回饋,以及發表成果。更重要的是,連學生的學業成就也經由這些設備予以標準化的加以評量。這些設備儼然關乎每位學生的"智力程度",也關乎課程能否"個別化",因為這些設備可以分析出學生的優勢和弱勢各為何。

當然,教師必須有能力監督和監控這些設備的運作,但整個思維就是讓這整個過程自動化。而背後的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當這個(自動化的)目標達成時,課堂上的班級人數就可以增加了。因此,當我們透過數位設備來達到個別化的同時,卻也因為預算縮減導致班級人數增加,而致使師生關係的經營更顯困難。Rocketship特許學校就嘗試採用這套模式來運作,結果直到現在都沒有看到什麼良好的成效。

不幸的是,學校財務已成為一場"零和遊戲(zero sum game)",就像洛杉磯聯合學區(Los Angeles Unified)決議挹注10億美金在購置iPad和Pearson課程時,言下之意,就是要把緊急修繕基金挪做此用。

從我在中學執教這麼多年的過程中,我深知學生非常喜愛新科技。回想起碟影機才剛問世的1990年代,學生超級喜愛玩"科學偵探(Science Sleuths,譯者註:係1990年代美國出版的互動光碟片)",透過條碼閱讀器尋找答案。然而,我認為如今這些數位設備的供應商,就像當初出版Science Sleuths的廠商一樣,終究達不到他們所預設的目標。理由如下:

1.當教師有時間給予學生個別化的關注時,學生的學習動機才會最強烈

2.最引人入勝的課程並非來自於設備,因為Pearson在設計那些課程活動時,根本就沒見過我的學生。所以學生的興趣是必須透過有創意的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來建立

3.現在看來令人興奮的觸控螢幕、平板電腦及動畫,很有可能過了1年或2年就退燒,然而卻養成了學生喜用昂貴教材的習慣

4.家長對於那些設備可以用來擷取其子女大量詳細資料的功能,愈來愈感到驚恐。就在上週,紐約州的家長已提出異議,反對inBloom安裝用以擷取子女資料的設備。

5.如果班級人數是合理的,那麼教師將更能瞭解每位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這樣的效果,就算再好的設備也比不上。教師可以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這是任何設備都沒有的能力,因此將班級人數降低所做的投資,絕對比投資在那些幾年後就必須汰換的設備更為值得

6.雖然擴充式平板電腦(Amplify tablet)宣稱擁有300多本電子書和遊戲,但一個優質圖書館的藏書量更高達數千本,而且可以提供讀者各種選擇。此外,這也牽涉到人腦與螢幕互動比較好,還是與印刷字體互動比較好的議題。

有人認為,教育是因為這些創新設備的不斷精進與競爭才得以進步,但這樣的論點是有問題的,因為教育對人類的最大價值原本就是創造和創新,只要我們願意在課堂上賦予教師和學生自主性,那絕對是可以辦得到的

有些人老是認為應該比照商業及產業模式,將金錢投注在電腦、軟體、數據資料及網際網路上,只要將這些組件整合起來,就可以促使教育發生革命。然而,商業和教室(教育)之間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差異,那就是學習環境中,人際關係終究是主要的核心,而人們意圖建構出一個以設備為核心的學習歷程,那是大有問題的。

這些設備如同任何工具,都有其價值。雖然我並不建議棄之不用,但我認為這些設備的使用太過浮濫,而意圖將教室改造成標準化的"插座",好讓這些設備使用的作法更是大錯特錯。如果我們讓標準化入侵教室,那麼我們所失去的將比那些設備所能提供的還要多出太多了。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Anthony Cody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及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曾任職於美國加州奧克蘭(Oakland)的高貧困學校達24年,其中18年擔任中學科學教師。2011年,擔任華盛頓特區"拯救學校(Save Our Schools)"遊行活動的組織成員,也是"公共教育網路(Network for Public Education)"的創始成員之一。目前居住於加州的門多西諾縣(Mendocino County),其經營的部落格"Living in Dialogue"相當著名。

(*本文獲原作者Cody授權中文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