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教改應先從觀念改起

李明洋

身為教育人,我始終認為教育應該是百年大計,而不是速食產品,更不該是在亂無章法下七拼八湊而成的試用品。然而,許多臺灣人似乎早已習慣了速食的生活方式,凡事皆以速食的思維來做事情,來解決事情。結果呢?事情非但好不了,反而更糟,於是只好打掉重來, 一改再改。而這也是臺灣教育雖已歷經20多年的改革,至今卻仍亂象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許多人認為,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做事情就是要快刀斬亂麻,所以臺灣的教育就要盡快改革,教改腳步愈快,學生受苦的日子就愈少。沒錯!腳步快,教育固然可以盡早改,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確定是否遵循著正確的方向與作法來改革,而不是僅憑藉著一股熱情與衝動,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實施,如此不僅達不到真正的目標,反而會讓情況更糟。

我一直認為,要改革教育最先應該改的不是那些表面上看到的績效與成就,而是應該先改革人的心,也就是觀念的問題。但時下許多人對於觀念的建立似乎興趣缺缺,似乎認為那實在是太久遠了;對於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也都選擇漠視,認為那些事實和案例都是別人的,自己一點都不受用;對於那些談論教育本質的建言則都嗤之以鼻,認為那都是些空話,認為坐而言,還不如起而行。然而,這些人卻忽略了一個非常根本卻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那就是:觀念出了問題,即使再好的措施也是枉然。

在此,我可稍微舉幾個教育現場常見的例子,來說明何以觀念出了問題,即使再好的措施也是枉然的道理,給各位做個參考。

我們都知道,這幾年政府大力提倡閱讀,撥補許多經費,讓學校購買大量的書籍,許多學校和教師也努力推廣閱讀,讓學生多讀些書,好增廣見聞,充實生活。原本,這應該是一件立意良好的措施,但我們看到有不少學校主事者和教師的作法是發給學生作業單或閱讀單,要學生在閱讀完書籍後,依照作業單上的提問回答問題,或把心得寫在閱讀單上,然後把這一張張的作業單和閱讀單當成作業來批改,寫得好就獲得表揚,就可以獲得獎賞;有些學校則是把學生的閱讀量拿來比高下,讀得愈多點數愈多,表示愈優秀,就有機會獲得公開表揚。這樣的作法,固然對於閱讀表現佳的學生來說是種獎勵,但是對於那些雖然有閱讀卻寫不出心得,原本就不喜歡寫心得,心得寫得不好,或閱讀量比較少的學生呢?卻反倒成了一種懲罰,甚至是一種羞辱(在英國也有類似的情形,某些學校為了鼓勵成績好的學生,就規定,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穿便服,成績差的就只能穿校服,結果引起公憤)。其實,閱讀不就是一件極為單純而愉快的事嗎?如果真要鼓勵學生閱讀,教師大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一點時間,帶著學生閱讀或是說故事給學生聽,把閱讀當成一種休閒娛樂,一點一滴地累積,讓學生慢慢地覺得閱讀是一件有趣的事,最後願意自動自發地去閱讀,豈不是美事一樁?又何必揠苗助長,非得要把這樣一件美事,搞成比高下,拚業績的賽事呢?這不就是充分顯示出,時下許多教育工作者將教育當成商業來經營的偏差觀念嗎?結果只因觀念偏誤,使得原本應該是好事一樁的閱讀推廣活動,反倒成了額外附加的負擔,更因此而抹煞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甚至讓原本就不喜歡閱讀的學生更加痛恨閱讀,這豈不是極為諷刺嗎?

再拿考試成績這件事來說吧!現今各地方政府教育單位都嚴格要求學校教師不得公布學生成績與排名,因此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成績,家長也只能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績,但不能知道孩子在班上的排名,更無法得知其他學生的成績和排名。這樣的用意無非就是要杜絕學生和家長為了拚成績,拚排名,而相互惡性競爭,錙銖必較考試分數,進而加重學生學業壓力的教育亂象。但我們在教育現場看到的是,許多教師會在每次的平時測驗卷或月考考卷上標明,幾分到幾分的學生有幾個,比如100分的有幾個,90分到99分的有幾個,80分到89分的有幾個,依此類推;而有些學校和教師則是只公布前幾名學生的名次,上台受獎,給獎勵。是啊!表面上的確沒有公布每個學生的名次,但這樣的方式跟不公布名次又有多大差別?難道這樣做,家長就不會估算自己孩子的成績在班上的排名嗎?難道這樣做,家長就不會繼續惡性競爭,繼續計較分數,繼續鞭策孩子讀書考高分,好擠進前幾名嗎?顯見,在許多學校主事者和教師的心中,仍舊存在著非常濃厚的競爭、菁英主義及考試至上的觀念,而使得原來當局要求不公布考試成績和名次的美意流於形式。

又如時下不少教育工作者非常努力地想突破臺灣教育制度的限制,所以設計了許多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刺激學生多元思考,以期建立起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例如許多教師會採用分組學習,將班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小組成員彼此討論,訂定計畫,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這原本是非常好的設計,也很值得肯定。然而,很多教師卻又淪於競爭、得高分、拚績效的思維,要各組學生相互競爭,以爭取好成績,最後讓成績好的那組獲得獎賞,成績不佳的組別則顏面無光,有些學生甚至會因此而把競爭失敗的過錯指向組內弱勢的學生,使其處境更加不堪。試問:究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拿高分,是為了證明我比你強,還是為了贏過別人呢?其實,真正的贏家是不去跟人競爭的。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不競爭,學生根本就不會有學習動機。是嗎?就我的觀點,我認為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有很多,但絕對不該是靠"得高分,贏過別人"來引起他們的動機,因為這種動機只是短暫的,是轉移焦點的,是很難內化成興趣,是無法維持長久的。唯有由內而外,讓學生真正體會學習的真義,真正有興趣去學習,也願意主動去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那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要努力的方向。

執教至今,我遇過不少高學歷的同事,許多都是明星大學甚至研究所出身,在當年的聯考中都是一時之選,各科成績,尤其英文成績更是嚇嚇叫。但是在教學現場,舉凡遇到諸如學生不會如廁,學生尿溼褲子,學生會亂撿地上的東西吃,學生會把大便亂抹在牆壁上,學生會尖叫,學生會攻擊老師,學生會嚴重自傷,學生會衝出教室,學生會鬧自殺...等棘手的問題時,往往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當我建議他們去找資料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找不到資料"或"沒有資料可以看"。"但是當我進一步追問:"原文資料有沒有呢?"接下來就是一陣沉默,然後爆出一句:"那是火星文耶!"或是"我看不懂啦!"這透露了什麼呢?這個現象充分透露出,過度重視升學競爭和考試成績,卻不落實興趣培養和觀念養成的教育是多麼的失敗,而讓人更感到遺憾的是,這樣的現象不只充斥在臺灣的教育現場,更是充斥於整個臺灣的社會。這難道不可怕嗎?

所以說,教改雖難,但真正難改的其實是人心,也就是觀念。

大凡做事,幾乎都會得到以下兩種結果的其中一種,一個是事半功倍,另一個則是事倍功半。教改觀念正確,就會事半功倍,觀念偏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連半點功都沒有。觀念如何改?我認為必須從自己做起,唯有"學習"才可能改變自己。我們不寄望別人會照著我們的期望去改,但我們卻是可以掌握自己,從自己改起。唯有肯學習,願意學習的老師,才有可能感染學生去學習。學習什麼呢?就古人來說,就是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案例來學習,就現代人來說,那就是從國際歷史上的真實案例來學習。唯有走出國門,多多觀看、體察、分析、歸納和領略國際上一個個教改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並且反過頭來觀看、審視、洞悉、反省與檢討自己國家的教育現況,才能知道自己國家教育不足的地方在哪,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哪,以及需要追求的真正目標在哪,然後才能逐漸釐清正確的教改方向,進而規劃出正確的方法,最後付諸實行。

"欲速則不達"是兩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子遺留給兩千多年後臺灣人的寶貴資產,但對於處身工商發達,資訊爆炸時代的現代臺灣人,又有多少人願意停下腳步,好好思量這句話所蘊含的深刻意涵與智慧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