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以行為塑造策略改善孩子的餵食問題

李明洋

一、小珊的餵食問題

小珊是個多障女孩,雖然已經5歲大了,卻沒辦法以湯匙用餐,長期以來都是藉著奶瓶吃東西。也因此,老師每次在餵小珊吃飯之前,都要先用果汁機將所有的食物攪爛,再裝進奶瓶讓小珊吃。治療師和老師曾幫小珊的口腔進行按摩,減輕小珊口腔的張力,並增加口腔的柔軟度,然而,小珊用奶瓶吃東西的習慣仍舊改不過來。每當用餐時間一到,只要老師用湯匙餵她,小珊就大哭大鬧,治療師也曾試著以湯匙餵小珊,小珊說不吃就是不吃,足足耗到用餐時間結束,最後還是讓她用奶瓶進食。為了解決小珊異常的餵食習慣,我們幾位老師經過討論後,乃決定採用"行為塑造"的策略幫助小珊從奶瓶階段過渡到湯匙階段。

二、行為塑造策略

所謂的行為塑造(shaping)就是讓孩子逐步接近目標行為,最終能夠達到目標行為的一種建立新行為的策略。執行策略時,教師要先將目標行為(target behavior)界定清楚,然後決定起點行為(initial behavior),接著在目標行為和起點行為中間,選擇幾個過渡行為。行為目標都已決定後,教師即可配合增強的機制,從起點行為開始,逐步讓孩子朝著目標行為邁進。

三、小珊的介入計畫

我們為小珊擬定的行為塑造策略是透過"餵食器的逐步改變",讓小珊逐漸適應湯匙的餵食感覺,最後養成用湯匙餵食的習慣。介入策略共分成如下幾個步驟:

1.起點行為:能夠用十字口奶嘴的奶瓶順利吃完300毫升用果汁機攪爛的食物。

2.過渡行為A:能夠用小圓孔奶嘴的奶瓶順利吃完300毫升用果汁機攪爛的食物。

3.過渡行為B:能夠用大圓孔奶嘴的奶瓶順利吃完300毫升用果汁機攪爛的食物。

4.過渡行為C:能夠用斜切口奶嘴的奶瓶順利吃完300毫升用果汁機攪爛的食物。

5.目標行為:能夠以湯匙吃完300毫升用果汁機攪爛的食物。

四、結果與成效

自行為塑造策略實施後,小珊從過渡行為C的階段開始接受湯匙餵食,且餵食量逐漸增加,到最後甚至都能保持300毫升的餵食量。總計從起點行為開始,到目標行為結束,僅歷時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而且小珊用湯匙餵食時既不哭,也不鬧,更不需要和她耗上半天的時間。有些專業人員主張,讓小孩的餵食階段得以順利轉換,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決心,所以當奶瓶階段無法轉換成湯匙階段時,就應該堅持,直到小孩妥協為止。然而,從這次的介入成效來看,或許老師、專業人員和家長無須選擇和孩子周旋,行為塑造策略或許是另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

(本文原刊登於2007年12月9日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