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允文允武的天才匠師-喻皓

李明洋

喻皓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匠師,居住在浙、杭一帶的人,宋朝初年曾擔任都料匠一職,負責掌管建料及施工方面的職務。

喻皓的生平事蹟,雖然正史上並沒有記載,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沈 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尋出一些蛛絲馬跡。書中說,吳越王錢氏 佔據兩浙時,曾在杭州的梵天寺建了一座木塔。當塔剛蓋到兩三層的時候,吳越王前來視察,結果一登上了塔,頓時感到塔身晃動,很不安全,趕忙詢問負責的匠師。匠師回答說:「這是因為還沒鋪上瓦,上面的重量輕,所以才會晃動。」等到工人把瓦鋪上後,情況依然沒 改,木塔還是像先前一樣晃動。匠師沒辦法解決,就叫太太偷偷的去 找喻皓的妻子,塞給她金子做的法釵,請她問喻皓該如何處理。喻皓 聽了,笑著說:「這個簡單,只要在木塔的每一層鋪上木板,用釘子 釘實,塔就不會晃動了。」於是匠師依照喻皓所說的方法去做,木塔果然穩若泰山,不再晃動了。

從上述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喻皓的建築經驗可說是相當老練 的。而真正顯示出喻皓建築技術的,得推開寶寺木塔的建造了。喻皓曾經負責建造位於京城裡的開寶寺木塔,這座木塔的高度是眾多塔中最高的,而且製作之精也是絕無僅有的。根據記載,當這座塔剛落成的時候,人們從遠處觀看,發現塔身並不是垂直的,而是朝西北方向 傾斜。看到這種情形,人們感到驚訝與害怕,紛紛詢問喻皓到底是怎 麼回事。只聽喻皓緩緩的分析到:「京城附近的地勢很平坦,周圍並沒有高山環繞,然而此地終年多刮西北風,強勁的西北風吹著木塔, 不出百年,就會把木塔吹正了。」喻皓早已瞭解到木塔的傾斜度與風力大小的關係,計算出兩者間的消長,而有意的將木塔設計成傾斜的 狀態。可見其計算之精準,以及深邃的見識。

喻皓晚年,將其經歷及技術融合,寫成了《木經》一書,共計三卷。 該書是目前我國所知,最早的一本木結構建築手冊,主要是探討木製建築「各個部分的規格和構件之間的比例關係」【註】,並且舉出實例,詳細的說明,俾便匠師計算,提高施工的效率,避免錯誤的發生。可惜這部經典已經散失了,所幸《夢溪筆談》裡尚保留《木經》描述房子構件的部分內容,書中說:「房子包含三個部分,上分、中分、下分。梁的長度多少,棟就要配多少長度,以做為榱(按:榱乃建築上計算的單位量)的等級。如果梁長八尺,那麼棟就要三尺五寸長。⋯⋯ 這就是所謂的上分。柱子多少長度,堂基就要多高,以做為榱的等級。 如果柱子長一丈一尺,那麼階基就要四尺五寸,⋯⋯這就是中分。階梯有峻道、平道、慢道三個等級。用若在宮中,則以御輦做標準。舉 凡從下向上登階,前面抬竿人的手放下,後面抬竿人的手舉起,叫做「峻道」。前面抬竿人的手與手平肘,後面抬竿人的手齊肩,叫做「慢道」。前面抬竿人的手放下,後面抬竿人的手齊肩,叫做「平道」。這 說的是「下分」。」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木經》的條理清晰, 分層敘述,輔以具體說明,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不難想像, 喻皓在撰寫這本書時所下的苦心。

喻皓在建築上具有優異的稟賦,不但創造出不朽的開寶寺木塔,且 其所著的《木經》,更是百年後《營造法式》的範本。儘管開寶寺木塔早已毀於火災,《木經》業已亡佚,然而從《夢溪筆談》殘留的片羽中,我們仍能窺其堂奧,遙想大師的風範。

如今,當人們在談論中國建築史時,總不會忘記這位「允文允武」 的天才匠師-喻皓。

註釋

註:詳參張彤,中國歷代科學家傳。建宏出版社。民82年。p122。

參考書目

一、沈括,夢溪筆談。明覆刊宋乾道二年本。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 基金會。

二、張彤,中國歷代科學家傳。建宏出版社。民82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